首頁 » 本寺介紹 » 竹林山觀音寺簡介

竹林山觀音寺簡介

本寺位於台北縣林口鄉菁湖村,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尊像。嘉慶辛酉年間(公元一八○一年)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大媽、二媽、三媽到台灣來。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信徒,恭迎大媽尊寶像由「十八坪位」(現在改為樹林口、菁埔、太平嶺、南勢埔、大湖、台北、新莊、泰山、樹林(西盛)、頂坡角、桃園、大竹、南崁、大園、坑子外、大南灣、小南灣、龜山、下湖、等二十坪位)輪流奉祀。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政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本省同胞宗教活動,企圖燒掉本寺尊像,後由陳 隆先生兄弟設法,暗中奉祀兩年多。

後來日本政府同意興建日本風格寺廟,地方士紳協議,找到現址,做為建寺基地,由黃永茂先生兄弟發起捐獻三甲多土地,於民國二十七年開始興建,二十八年完工,略具寺廟規模,經王金生先生取蘆竹鄉的「竹」字、林口鄉的「林」字、龜山鄉的「山」字,命寺名為「竹林山」寺,恭迎寶像入寺奉祀。

台灣光復第二年(三十五年),本寺信徒共議擴建計劃改建為本國式寺廟,公推黃永茂先生擔任董事長,王金生先生負責策劃,花費不少心血,三十七年公推熱心公益之吳 水先生擔任建設委員長,親自督工建造,竭盡心力,十分辛勞,民國三十八年工程全部完成,同時改寺名為「竹林山觀音寺」。

本寺雖然不是年代久遠的古剎,但建築仍然沿襲我國南方傳統風貌。巍峨壯麗,莊嚴肅穆,兩側鐘鼓樓巍然聳立,極為壯觀。寺裡的中庭,更是寬闊,可以容納千人同時參拜。

本寺也保留本省民間建築藝術的精華,木雕、石刻,不論鳥獸蟲魚、人物花卉、雕鏤得十分精緻典雅。鐫刻石柱的對聯,書法蒼勁雄邁,都出自名家手筆。

本寺歷經一甲子歲月,致建材腐朽,安全堪虞,廟貌老舊,於民國七十二年(公元一九八三年)起經第七屆至第十一屆董監事多次研商,聘請專家學者赴大陸、日本、東南亞等地,實地勘察,選購琉璃瓦、台灣檜木、大陸青斗石、大陸牛樟木雕等高級建材,費盡不少心力,終於決定於原址重建。敦聘專家設計,經多次開會研商定案。

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廿八日動土改建典禮。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廿九日舉行上樑大典。主體基礎建築順利竣工,預定於民國一○一年落成。

重建本寺採三落七門閩南風格建築,屋頂採四垂頂式。建坪九百七十坪,主殿高達七十五台尺,木料採用台灣檜木,其中主殿大樑跨距五十台尺,如此巨木得之不易。木雕採用高級樟木。石材購自大陸之青斗石,質地堅牢細緻。屋頂採用五彩高級琉璃瓦。

延聘當代知名大師精雕細琢,保留傳統寺廟建築精華,結合現代科技,於虔誠信眾支持下,全體董監事全力以赴來重建本寺。

堅信本寺落成後,氣勢磅礡,莊嚴宏偉,必然成為現代寺廟建築典範,也是信眾心靈依託神聖殿堂。

本寺全部面積約二四,○○○餘坪,建地約佔二,○○○餘坪,其餘全部闢為公園,前後花園面積遼闊,種植各種花木,終年蒼翠蔥籠,其中以櫻花最多。每年春天,花開時節,絢爛燦麗的櫻花,嬌豔動人的杜鵑花,引來無數的遊客上山賞花,媲美陽明山花季。

花園中建有亭台,供遊客休憩之用。並以水泥塑造各種動物,栩栩如生,很受小朋友的喜愛。

本寺與遼闊公園之間池塘,整建竣工,石雕欄杆圍繞。兩座橋樑,橫跨池面,面對山門者橋面平坦,線條流暢。另一座仿古拱形橋,樸實堅牢,欄杆八座石燈,更具特殊風貌,池中噴泉,不定期演出,為池塘增添鮮活生命力。

本寺於民國四十八年登記為財團法人,首任董事長為黃永茂先生,後由吳 水先生、李 發先生、吳敬芳先生、陳專城先生、李慶堂先生,現任董事長為黃火旺先生。

本寺信徒遍佈全省,香火鼎盛,尤其星期例假,善男信女整天川流不息,虔誠膜拜。香煙繚繞中,許下自己的心願,祈請神靈庇佑。

本寺舉辦過全國性體育競賽,甚至邀請國外選手參加,影響深遠。為了獎勵清寒優秀各級學校學生,設立獎學金,每年定期頒發,受惠學生已經有好幾千名。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由本寺興建鶴齡交誼中心及圖書館(停用),提供老人休閒娛樂活動及提昇良好的讀書環境。
本寺為擴大服務民眾,興建二千五百建坪的竹林山活動中心,提供膳宿,歡迎各機關、學校、公司、行號開會、訓練、舉辦活動之用。

本寺秉持宗教入世,服務社會人群之層面,回饋信徒的信念,做更多、更積極的奉獻。竭誠歡迎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