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新北市竹林山觀音寺碑誌
-
1.先民源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等邑,早期離鄉背井遠渡臺島。清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返回祖庭,奉請十八手觀音佛祖聖像抵臺。缘本寺開基大媽『十八手觀音佛祖本尊』,迄今已有二八0餘年歷史。今為橫跨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宜蘭縣等四縣市十五個鄉區的信仰中心。茲將本寺大事記略如下:
-
2.清嘉慶六年(西元一八0一年)由林口臺地大坪頂十八庄人士奉迎抵境,每年農曆二、六、九月輪值慶祝祭祀。
-
3.光緒廿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軍侵臺。
-
4.民國廿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三月九日,因崇信十八手觀音者眾多,慶典會盛大無比,日治政府深感憂心,故強迫禁絕。經佛祖聖諭改為農曆二月十九日與八月十九日每半年輪值慶典。
-
5.民國廿六年,昭和十二年秋,日治政府全面禁止輪流祭典。林口庄、蘆竹庄、龜山庄等有志之士乃集合協議,委任王金生、陳隆將信眾捐獻之金牌共三九九面處分後所得之款項創建正殿。為免日治政府有所疑慮,正殿採日本式風格興建。寺基由黃氏五兄弟黃長慶、黃永順、黃永義(由其配偶代捐)、黃永昌、黃永茂等率先發起捐獻二甲一分多;張乃樹、李兄弟、許清河、鄭修金捐獻一甲二分多;黃意成捐二分多,合計三甲六分多土地。另由黃永昌、黃永茂、陳能通、陳志成、陳寅恭、陳黃匏、莊順利、陳海龍等善心人士捐獻道路用地,由許文矮任主經者。民國廿七年(西元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四月興工,由吳水承辦;民國廿八年二月竣工。寺名取蘆竹庄的「竹」、林口庄的「林」、龜山庄的「山」等字,命名為「竹林山寺」。民國廿九年(西元一九四0年),昭和十五年農曆五月初六日子時安座,敦請覺淨法師等主持晉殿典禮。
-
6.民國卅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民國卅五年(西元一九四六年)五月,成立董事會制定章程,選出董監事三十六名,互選正副董事長統理寺務並議決本寺巡迴媽於農曆三月中旬;六股媽於九月十五日;直屬本寺者於九月十九日舉行慶典活動。
-
7.民國卅七年五月召開建設委員會,議決重建為閩南式寺廟格局。由林口鄉等十二鄉鎮市地方善心人士合力捐獻總計舊台幣貳拾壹億貳仟餘萬元。由黃永茂擔任本寺創辦人暨第一任董事長,管理人王金生協助監工,並推請吳水就任委員長總攬工程。民國卅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竣工改稱「竹林山觀音寺」。民國卅九年農曆正月初二舉行鎮座典禮,工程總經費舊台幣壹拾伍億餘元。
-
8.民國七十二年(西元一九八三年),經歷屆董監事多次研商後定案,決定於原址重建。民國八十九年(西元二000年)九月廿八日動土改建。民國九十三年(西元二00四年)二月廿九日舉行上樑儀式,民國一0一年十二月九日(農曆十月二十六日)完工落成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
9.重建後之竹林山觀音寺,主建物坐西南朝東北,建坪九百七十坪,採三落七門閩南風格建築。架構均由國寶級黃檜木及高級樟木所建:屋頂採四垂頂式;屋脊共六00處木雕斗拱;主殿高七十五台尺,由卅八根檜木大木柱支撐;拜亭中有千年檜木立柱四根,高三十四點四尺(四點金)矗立其間;橫樑則由二根台灣千年檜木裁切而成,跨距五十二台尺;供桌亦由檜木製成,長四十二尺,由十幾名台灣木雕師傅費時二年多精雕而成,此等千年檜木群蔚為奇觀;石堵採青斗石精雕而成,寺內各處呈現之歷史人物更是敦請國內名師,採用交趾陶、剪黏、泥塑、彩繪、楹聯等素材所創作,不僅保留傳統寺廟建築精華,更結合現代科技,氣勢磅礡,莊嚴宏偉,成為現代寺廟建築典範,深具藝術價值,也是信眾心靈依託之神聖殿堂,總經費達新台幣貳拾億元。
本寺創建之初,經黃永茂及吳水二位前董事長之精心規劃;重建期間歷經吳敬芳、陳專城、李慶堂三位前董事長及歷屆董監事與現任吳宗雄董事長等之運籌帷幄,盡心盡力,方能呈現目前之規模,特鐫此碑永為誌念。
財團法人新北市竹林山觀音寺
第十五屆董事會
董 事 長 吳宗雄
副董事長 李 榮
常務董事 陳哲男、黃火旺、褚阿春、周俊德、余金和、黃政得、蔡莊志。
董 事 鄭仁桂、林獻瑜、蘇正志、黃廣德、張文清、洪啟誠、黃至欽、周益隆、張春生、李進益、陳明堂、陳盛發、陳添登、徐耀森、李文兒、陳敬雄、陳火炎、林丕河、徐太平、陳有全、黃阿忠、吳文樹。
第十五屆監事會
常務監事 蔡煌明
監 事 黃和男、張玉彬、李泰宏、吳萬清、黃文義、胡進利。
總 幹 事 陳建置
中華民國一0八年歲次己亥臘月立